主頁》 醫德醫風
發布日期:2024-03-22 19:24 作者: 瀏覽次數(4469)
張偉,中共黨員,會昌縣人民醫院急診科主任,先后在急診科,心血管內科從事臨床一線工作,曾在省內外多家三甲醫院進修心血管內科及急診醫學,具有精湛的急診急救技術,極強的應急能力和組織能力,對急危重癥病人的搶救治療具有豐富的經驗,他始終牢記“人民生命高于一切,醫生的責任重于泰山”的神圣誓言,以崇高的醫德塑造自己,在平凡的崗位上熱心服務病人。
救死扶傷?甘于奉獻
今年2月,張偉參加完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本科教學教師培訓班,在乘坐高鐵返回會昌途中,聽到車廂內突然響起的醫療求助廣播,廣播話音未落,張偉與同行的醫生迅速起身前往乘客所在的車廂跑去,“請讓一讓,我們是醫生”他一邊大聲示意,一邊穿過人群來到一位女乘客身旁。
看到乘客臉色慘白,額頭出汗,面容痛苦,他一邊安撫乘客情緒,一邊為其進行檢查,了解病史,經過初步診斷,暫時排除了心腦血管方面的嚴重問題。“問題不算太嚴重,但如果還有不適,隨時廣播聯系我們!”進行緊急初步處理后,乘客的不適感明顯改善,張偉向其講述后續治療注意事項并表示有需要時能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乘客及其家屬向醫護人員連連道謝,車廂里響起了陣陣贊美聲。
在他看來,治病救人是醫生的天職。從醫十余年來,作為一名急診醫生,他應對的緊急醫療事件數不勝數,第一時間伸出援手是他的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無論是患者、同事還是家屬,只要是與他接觸過的人都說,“張醫師是一個心里時刻裝著病人的好醫生”。
多年前的一個夜里,正值夜班的他接到家里打來的電話,告訴他懷孕的妻子即將分娩。他一邊在電話里安撫妻子,表示自己可以嘗試與同事調班,陪伴她生產,一邊叮囑家人帶好待產物品,先送妻子來院待產。
就在這時,一位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突發惡性心律失常,需要立刻搶救。一邊是即將臨產的妻子,一邊是急需要救治的患者,治病救人的醫者本能讓他沒有絲毫遲疑,囑咐的話還未說完,就立刻放下了電話,組織值班護士一起爭分奪秒搶救患者,經過吸氧、輸液、除顫、胸外心臟按壓及進一步治療,老人搶救成功,恢復了正常生命體征。但救治結束后,為及時應對患者病情變化,他必須守在科室。
醫術精湛,立足崗位
醫療工作是一個專業性極強的行業,技術靠勤奮才能精湛。在工作中,張偉嚴格要求自己,堅持學習,刻苦鉆研專業技術,嚴格要求自己,工作細致全面,竭盡全力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幫助患者戰勝病魔。
2017年,他作為會昌縣域首批前往國家冠脈介入診療基地學習心臟介入技術的醫務人員,在2018年學成歸來后,與介入團隊在縣內開展多項心臟介入手術,填補了縣內多項介入技術空白。作為急診科的領頭雁,他不斷優化胸痛、卒中、創傷、出血、高危孕產婦與危重新生兒等中心的核心環節,提升全縣急診急救水平的同時,讓無數危重患者得到了最快最佳的治療,挽救了無數患者的生命。
他深知,急救知識的普及對于提高公眾自救互救能力、降低意外傷亡率具有重要意義。為了提高公眾對急救知識的了解,他積極組織和參與各類醫療科普公益活動,走進社區、學校、企業,為群眾普及急救知識和技能,不厭其煩地向群眾一對一傳授急救技巧,幫助他們掌握正確的急救方法,提高他們在突發事件中的自救、互救意識和能力,讓更多的人成為生命的守護者。
言傳身教,凝心聚力
張偉總是保持謙虛謹慎的工作態度,以身作則帶領科室醫務人員加強專業學習。
他常說,醫療技術發展迅猛,我們醫務人員要堅持學習,才能更好地服務廣大患者。因此,他經常帶領團隊利用業余時間參加線上線下的學術學習班,同時,認真將自己學習的學科新發展、先進理念和技術傳授給科室同事們。
他這股“帶著學,傳幫帶”的拼勁干勁鼓舞著身邊的年輕醫生,也培養出了一批批業務能手,急診醫療不斷壯大,技術水平日益提高,為醫院急診急救水平的提高作出了積極貢獻。
目前科室全體醫生已熟練掌握人工氣道建立與管理,機械通氣,動靜脈置管術等高級急救技能,全面開展血液灌流、持續性床旁腎臟替代治療、外周介入栓塞止血,體外膜肺氧合等技術。科室搶救能力大幅度提升,凝心聚力收獲累累碩果,科室心臟停搏的心肺復蘇年成功率達到全國前列,2022年8月被評為“贛州市優秀醫師團隊”,2023年11月被納入市重點學科建設單位。在他的帶領下,團隊始終保持著高度的責任心和敬業精神,用實際行動詮釋著生命至上的醫學精神。
突發疾病、急危重癥、創傷急救、意外傷害……急診科是生死競速的戰場,急診醫生是沖鋒陷陣的戰士。醫者責任,一生堅守,張偉用實實在在的行動和樸實的職業情懷堅守一線,救死扶傷,護佑生命,踐行著“敬佑生命、甘于奉獻、救死扶傷、大愛無疆”的崇高使命,為百姓健康奉獻著自己的熱血和青春。
文:急診科、宣傳聯絡科
圖:宣傳聯絡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