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5-04-03 17:30 作者: 瀏覽次數(360)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清明時節雨紛紛,眼下正是濕氣重的時候,濕氣過重是困擾許多人的健康問題,尤其在春季潮濕多雨的氣候環境下,易引發疲倦乏力、食欲不振、水腫等問題,中醫認為,濕氣是體內水液代謝失衡的表現,而現代營養學也證實,合理選擇具有利水、健脾功效的食物,可有效促進濕氣排出。
接下來,讓營養師為您盤點一下祛濕食物的功效及食用建議。
清
明
01
祛濕“明星食材”及作用機制
貳
薏米(薏苡仁)
功效:利水滲濕、健脾止瀉,被譽為“祛濕之王”。其含有的薏苡仁酯可促進腎臟代謝,加速水分排出。
貳
赤小豆和紅豆
區別:赤小豆偏長、質地硬,利水消腫效果更強;紅豆圓潤,更側重補血。
叁
冬瓜(含皮、籽)
功效:清熱利水,冬瓜皮中的葫蘆巴堿和冬瓜籽中的皂苷成分可增強利尿作用。
食用建議:連皮帶籽煲湯,如冬瓜老鴨湯,適合濕熱體質人群。
肆
茯苓和芡實
藥食同源:茯苓利水滲濕,芡實健脾固腎,兩者搭配可改善脾虛濕盛引起的腹瀉、乏力。
伍
苦瓜
功效:清熱解毒、利尿祛濕,適合濕熱體質人群。苦瓜素可促進消化液分泌,緩解濕滯。
02
其他推薦食材
1.山藥:健脾養胃,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適合脾虛濕重者蒸食或煮粥。
2.綠豆:夏季消暑祛濕佳品,可煮湯或制成綠豆沙,但性寒涼,不宜過量。
3.白扁豆:化濕補脾,對食欲不振、肢體倦怠有調理作用,建議炒制后煮粥。
4.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搭配生姜泡水可緩解濕氣引起的腹脹。
03
祛濕飲食的科學原理
1.利尿排濕:通過增加尿液排出(如薏米、冬瓜)或促進發汗(如生姜、紫蘇),減少體內水分潴留。
2.健脾化濕:中醫認為“脾主運化”,山藥、芡實等可增強脾胃功能,從源頭減少濕氣生成。
3.調節腸道: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紅豆、苦瓜)可促進腸道蠕動,減少濕滯導致的便秘。
04
注意事項
1.體質辯證:濕熱體質宜選冬瓜、苦瓜;寒濕體質建議搭配溫性食材(如生姜、花椒)。
2.禁忌人群:薏米、綠豆性寒,孕婦及經期女性慎用;茯苓不適合腎虛多尿者。
3.合理搭配:祛濕需兼顧健脾,避免單一食材長期大量食用。
END
圖:網? ?絡(若侵刪)
上一篇:清明時節,這種水果千萬不要亂吃!